n123232

1993年,黄家驹在日本摔伤去世,蔡澜前往为他操办葬礼,记者问蔡澜:“你与黄家驹

1993年,黄家驹在日本摔伤去世,蔡澜前往为他操办葬礼,记者问蔡澜:“你与黄家驹非亲非故,为什么愿意出手帮忙?” 蔡澜一句话就让记者敬佩不已。

主要信源:(光明网——“加薪才是最好的鼓励”——说这话的蔡澜走了,打工人从此少了个嘴替)

蔡澜走了,享年83岁。今年,他认证的社交账号发布消息,老爷子25号在香港养和医院安详离世,骨灰已焚,后事一切从简,这行事风格,很蔡澜。

来去不声张,正如他所说,最好连痛苦恐惧都别来添乱。如今,他的四位老友已在那边聚首。金庸先行一步,接着是霑叔黄霑,去年倪匡也走了,如今蔡澜也到了。香港报纸总爱把四人合称“四大才子”,可蔡澜生前听到就摆手:“查先生(金庸)才是真正的大师,我们仨就是凑数的,别硬凑一块儿。”

2023年对蔡澜来说是个坎儿。年初,他和太太张琼文住在九龙家中,有保姆照顾。太太在屋里摔了一跤,82岁的蔡澜急忙去扶,自己没站稳,髋关节摔碎,在医院躺了四个月。还没等他出院,相伴半生的太太就先走了。这事儿他瞒得严严实实,对外只字未提。直到今年接受媒体采访,他才说起太太离世:“她走得干脆,没遭罪。”说完还开了句玩笑。

出院后,蔡澜瘦了不少。他干脆开始处理后事,把九龙的老宅腾空,字画古董分送给朋友,不方便送的就捐出去。还特意飞到新加坡办书法展,卖的钱全捐给了公益。房子没卖,重新装修后,他搬到尖沙咀的全海景酒店长住,每月有八人团队伺候,管家、秘书、护士、两个保姆、按摩师和司机。港媒算过,这套排场每月要花五十万港币。

和老朋友谷德昭聊天时,蔡澜看得通透:“没什么舍不得的,真走了也没什么遗憾,就算有也不告诉你。”谷德昭问他是不是想把存款花光,他笑着说:“哪儿花得完啊!”

对于没子女这件事,蔡澜比谁都看得开。前阵子三月,他的亲弟弟蔡萱在新加坡去世,他身体太差,没法去送最后一程。新加坡家里给他留了放骨灰的位置,虽说他最爱香港,但终究要叶落归根。

要说蔡澜在娱乐圈的地位,得追溯到十六岁那年。那年他跟着父亲蔡文玄见到“六先生”邵逸夫,在新加坡的生日宴会上,邵逸夫对这个能说五种语言的小伙子印象深刻。后来蔡澜去日本读书,邵逸夫点名让他当邵氏驻日代表。这学生娃管的事儿可不少,买日本电影版权在东南亚放映,帮公司采购道具,邵氏明星要整容也找他牵线。后来,他成了邵氏制片经理。七十年代,邵氏一年拍四五十部电影,东南亚市场的拍片都归他管。也就是在那时,他娶了同公司的电影监制张琼文,婚礼情况,他半个字都没提过。

年轻时的风流韵事,蔡澜在自传里写得痛快,日本韩国那些年,身边姑娘换得像流水。记者问起传说中的六十一位女友,他笑得狡黠:“数字是别人编的,故事倒真不少。”

邵氏走下坡路,蔡澜看得明白。他在书里说,方逸华管财务后就知道省钱,错过了李小龙、成龙这些摇钱树。他想辞职,邵逸夫的三哥邵仁枚不让,毕竟当年是“三先生”帮他免了新加坡兵役。直到邵家兄弟闹翻,三先生发现共同保险箱里的地契、股票不翼而飞,才放他走。

后来,蔡澜跳槽到嘉禾,电影行业不行了,他就搞旅行团、开美食专栏、做电视节目,把吃喝玩乐的本事都变成了钱。香港《文汇报》2011年专访提到,他同时给十二家报纸写专栏。

记得1993年,BEYOND主唱黄家驹在日本拍节目摔伤去世,蔡澜特意过去帮忙料理后事。记者问他和黄家驹非亲非故,何必操心,他脚步不停:“他的歌陪我熬过多少睡不着的夜,这点事算什么?”当年在场的记者后来回忆,看惯人情冷暖的娱乐圈前辈能为后辈这么出力,少见。

这老爷子活得明白。早年他劝年轻人要分清营生和嗜好:“先把饭吃饱,再琢磨玩的事。玩好了能认识人,保不齐哪天玩着玩着就玩出饭辙。”他自己就是把“玩家”做成了金字招牌。2018年,他在尖沙咀开的“蔡澜越南粉”,招牌底下永远排着游客长队。

网上流传他的那句语录,最贴合他的人生哲学:“尽力,完事就放下手。”晚年住在海景酒店,朋友来了就开红酒。有次被问现在最怕什么,他笑得特别响:“最怕医生啰嗦,现在他们也不管我啦!”

他最后那本自传收尾词写得淡泊:“死就死了呗,都活两轮了还不知足?”港大饶宗颐学术馆前馆长李焯芬参加追思会时说:“他活得够本,走得干净。”对此,您又有何看法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