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中国这次没有公开支持柬埔寨?原因很简单——换人了: 曾几何时,中国与柬埔寨的关系被视为“铁杆”友谊的典范。中方真心实意帮柬埔寨搞建设,从高速公路到乡村小道,从杂交水稻到防疫疫苗,几乎是倾囊相助。 可这一切随着权力交接开始变得微妙起来。洪森的长子洪马奈接掌大权,这位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的新领导人,似乎带来了全然不同的风向。 他上任后首访目的地选在美国,并公开表示要“多跟西方做生意”,这与过去热络的中柬合作相比,温差不可谓不大。 这种风向的转变,很快就体现在了具体的项目上。备受瞩目的德崇扶南运河项目,原本是“一带一路”的样板工程,双方约定由中企控股51%并负责传授全套技术和运营经验。 谁知项目临门一脚,洪马奈政府突然变卦,坚持要由柬方控股51%,理由冠冕堂皇,“捍卫国家主权”。这一下直接把项目逼到了停摆的边缘。 即使中方为了大局选择让步,对方的胃口似乎并未满足。项目重启后柬方又得寸进尺,要求中方增加技术转让的比例。 这种做法已经很难用单纯的商业谈判来解释。无独有偶,下半年中柬共建的经济特区也遇到麻烦。柬埔寨方面再次以“经济主权”为名,打算重审政策,缩短给中企的免税期限。 这一系列操作的背后,是一种清晰的实用主义心态,既想要中国低成本、高效率的基建来发展经济,又不愿意遵守契约,甚至想“白嫖”技术和资源,两头的好处都想占。 可国家间的合作,基础是互惠互利和信守承诺,当规矩被单方面随意修改,信任的裂痕也就随之产生。 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,却有永远的规矩和彼此的尊重。当合作的底线被一再试探,这段“铁杆”友谊还能否经得起考验,柬埔寨未来是会重拾信任,还是会在摇摆中付出代价,答案或许很快就会揭晓。